新闻中心

2024年,环球凉热各不同。

和平与战争并存。全球总体还是太平世界,但俄乌冲突、巴以冲突、黎以冲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对全球安全和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增长与衰退并存。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2%左右;印度、越南、中国、俄罗斯等国家预计增长4%以上;巴西等国家预计增长3%以上;美国等国家预计增长2%以上;法国等国家预计增长1%以上;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预计增长1%以下;德国、阿根廷等国家经济预计负增长,陷入衰退。

通胀与通缩并存。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国家预计通胀率在4%以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预计通胀率在2%以上,中国、瑞士等国家预计通胀率在1%以下。

2024年,大家都在探索求变。

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没有卷入任何战争之中,拥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仍然是全球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中国也面临着地方政府债务多,各行各业内卷严重,创业企业融资难,投资机构大洗牌,上市公司增长乏力,居民不敢消费等诸多问题,政府、企业及居民大都切身感受到了通缩与增长的压力。在中央系列政策刺激下,地方政府积极化债,资本市场开始活跃,并购重组有所回暖,有利于为走出通缩局面探索解决方案。

新的一年,眼光要放远,立场要坚定;既要等风来,也要追风去。

01、宏观环境——寻找破局之道

2024年,头顶暖阳,脚踩银霜,体感反差大。

从大周期看,2024年中国经济整体上仍处于筑底阶段,疫情结束后期望中的全面复苏并没有到来,反倒是各种低迷接踵而至。首先,消费表现较为拉胯,除新能源汽车外,期望中的房产、旅游、耐用品等各种报复性消费几乎全面落空,居民整体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相当低下。其次,投资延续较弱态势,房地产投资同比大幅下跌,基建投资高位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疲软,整体增长动力不足。第三,出口相对平稳,整体呈现出略有增长的态势,但外需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完全弥补内需与投资不足的缺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 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增速仍然位居世界前列,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芯片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0%以上;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预计将增长6.3%;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铁路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一连串闪光的经济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2025年,内部困难仍然大、外部压力也不小。

展望2025年,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在加深,世界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倾向抬头,特朗普2.0时代,中美全面竞争可能加剧,全球地缘政治依旧不稳;我国内部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居民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是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以及财政货币等政策空间优势仍然是我国经济引领世界发展的底气之所在,这一点毋庸置疑。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决定长期发展的是经济基本面及经济韧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遭遇短期的波动并不意外,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化不利为有利,才能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实打实的发展业绩。

一个令人乐观的现象是,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政策重心正在从财政及市场政策向货币政策蜕变,降息通道开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流动性,更宽松的环境正在形成,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努力。同时,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强劲表现,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机器人和无人机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在显示出中国创新驱动型产业的巨大潜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才是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发展的根基之所在。

当前全球正处于康波周期的长波萧条阶段,也是转机与变局的关键节点。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土地财政”向“新质生产力”生产模式转变的历史机遇期,应当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勇敢应对问题和挑战,积极主动识变、应变、驭变,在变局之中寻找破局之道,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02、投融资市场——大洗牌之后剩者为王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2024年的投融资市场,那就“惨”。

失望、冷淡、低迷、离开、裁员充斥着整个创投圈,很多机构要么转行,要么直接关闭了,至少也是瘦身缩减规模。创投机构开始大刀阔斧地降本增效,辞退老员工、停招新员工、降低基本工资、年终奖打折、出差额度被卡、火车买硬座、团建取消等都在预期之内。赚钱变难了,创投圈几乎所有人都在找副业。

现实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2024年国内创投市场规模预计同比萎缩至少30%以上;前10月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备案同比减少了47%,合计备案基金规模同比下降了37.7%,注册基金主体同比减少了49.3%,认缴规模同比减少了25.6%。市场整体不活跃,大部分赛道几乎一片死寂,甚至那些曾经火爆的赛道也逐渐偃旗息鼓,入场的绝大部分公司正面临“被遗弃”的尴尬局面。

2024年市场要比2023年再差一个层次,这恐怕是一线投资人最直观的感受。

尽管如此,市场还是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

项目推进节奏更慢。投资节奏和退出节奏都慢了很多,谨慎为主,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基本不投。2024年前11个月,国内一级市场合计发生投融事件4251起,同比减少了7.9%,投资金额合计5304.86亿元,同比减少了14.2%。

国资性质基金话语权不断提升。尤其大额融资项目中,在市场化资本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国资系基金发挥主导作用;2024年上半年新设的认缴规模10亿以上的171支基金中国资背景LP数量占比90%以上,当然国资基金也有很大缺陷,其硬核保本要求及附带的招商引资条款让不少项目方望而却步。

退出难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A股IPO市场“全链条”收紧之后,作为国内创投项目的主要退出渠道(数据显示,当前通过IPO退出项目的数量和金额仅占全部创投与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本金不到20%,但IPO退出收益却占创投与私募股权基金全部收益的50%-60%左右),IPO收紧仿佛直接给行业按下了减速键;截至12月31日,A股已有436家拟上市企业终止IPO,同比增长50%,创下历史新高。

募资难持续。目前纯追求财务回报的LP和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包括美元基金全面撤退和熄火)已经凤毛麟角,无钱可投已经成为了创投圈的普遍状态,即使面对优质项目,决策也是慎之又慎,甚至到了GP拿到项目再去找LP要钱的窘境。

优质项目急剧减少。经济下行期消费、医药等优质赛道全面哑火,当前市场上认可的机会只集中在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等少数几个硬科技赛道。

2025年,投融资市场预计仍将延续惨淡的尴尬局面。投资理念上,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同时,市场的关注点将进一步聚焦到硬科技相关行业上,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卡脖子技术等优质赛道。

2025年,投资机构与从业人员将继续大洗牌,倒闭与分流仍将继续。创新与创业始终是社会前进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创新与创业需要风险投资的助力。经过大洗牌之后,市场将会剩者为王,能够存活下来的投资机构与从业人员终将迎来下一个春天。只不过,当前还无法确定下一个春天什么时候到来。

03、并购市场——曙光初现,转机来临

2024年,并购市场乍暖还寒,继续低迷。

从整体看,并购市场连续5年下滑。截至11月末,A股并购交易金额同比下降28.6%至2.22万亿元,创近10年新低。

但曙光已经初现,转机已经来临。

自9月起,在“并购6条”等重磅政策的加持下,并购市场开始风起云涌。政策发布后三个月内A股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新增案例达49起(其中近25%的标的企业曾推进过IPO),超过此前半年之和;仅11月就有44家上市公司发布并购重组相关公告,远超上年同期7家公司发布相关公告。截至12月底,A股年内共有约200家上市公司披露最新重大重组进展,超过2022年、2023年全年披露重大重组进展的上市公司数量;按首次披露日期统计,共有99家上市公司披露共计101例重大重组事件,同比增加90.57%,其中交易规模最高达1151.50亿元。从重组进度来看,共有28例并购重组成功实施。

2024年的并购市场,显现出以下特点:

估值分歧加大。截止12月底,A股市场并购重组终止数量近40家,终止原因包括:交易条件不能达成一致;发现标的公司有重大瑕疵;内幕交易影响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买卖双方对估值的分析较大,在宏观经济下行期,买方希望够购得优质资产弥补提升自身业绩下降的缺陷,卖方同样因为业绩下滑对贱卖的担忧进一步加剧,预期错配导致的估值分歧难以弥合。已经公告并购重组的交易案例,其中一部分已经终止了,还有一部分正在终止的路上。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公告“鉴于市场环境较交易筹划之初发生较大变化,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的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拟终止此次重组交易”将会高频出现。

科技并购日益活跃。得益于“并购六条”鼓励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的导向,围绕科技产业优质赛道的高质量并购日渐增多,并成为市场主流;上市公司更加聚焦新质生产力的“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尤其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及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更受买方青睐;并购目的从原来的借壳、多元化等“套利并购”向“产业整合、科技并购”靠拢,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通过筹划高质量产业并购,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布局,做优做强主营业务,或者寻找第二成长曲线,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并购后整合不及预期。完成并购只是起点,实现1+1>2并兑现重组时预设的目标,才能算是成功的并购交易。截止12月10日,在业绩承诺期覆盖2023年的已完成并购且公开披露了2023年度的实际净利润数据的214起案例中,未能达到业绩承诺的有84起,占比高达39.3%。业绩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包括溢价率高、内部管理整合不善、宏观及行业环境与预期出现偏差等因素。

国企性质并购增多。截至10月15日,年内国企性质并购重组占比40.4%,较2023年的36.6%进一步上升。中国式并购,是政治经济学的体现,央企并购是要强链、补链、延链,地方国资并购是要招商引资,两者都不以退出为目的,都要长期运营。国资主导的并购,考核指标是指挥棒,政治正确是基础。

关联资产注入式并购增多。已经公告的并购交易中有很多属于关联资产并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上市公司收购直接或间接参股的公司实现控股;上市公司收购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公司扩大控股比例;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参股或控股的公司;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投资的基金参股或控股的公司。一方面,上市公司出于谨慎原因,优先考虑收购熟悉的关联资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关联方尤其是大股东存在通过并购套现的需求。关联资产注入式并购,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否能够客观的进行定价,是否存在弱化或隐藏风险的行为等,将考验监管部门及广大投资者的智慧。

聚势而起,向新而行。

政策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并购重组已经列入不少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任务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并购与整合将成为一种常态。

2025年,预计并购市场将继续触底回升,市场活跃度将进一步增强。

从资产端看,能够走向并购市场的标的公司至少需要具备“5要”:要有转让意愿、财务要规范、行业要景气、业绩要增长、估值要合理。完全具备“5要”的标的公司非常稀缺。以2024年IPO终止的436家拟上市企业为例,一部分选择继续IPO,一部分行业景气度下滑,一部分财务业绩下滑,一部分融资估值与并购估值倒挂或估值期望居高不下, “5要”都具备的公司占比很低。即使是“5要”都具备的标的公司找到合适的收购方也非易事。

从资本端看,能够成功进行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至少需要具备“5有”:有并购意愿、有并购资格、有资金实力、有并购能力、有企业家魄力。理论上具备“5有”的上市公司,并购机会更多一些,交易成功率更高一些,实际上这些上市公司要成功并购,也并不容易。以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为例,一部分没有并购想法,一部分因监管处罚或陷入困境丧失了发股收购的资格,一部分自身或大股东资金紧张没有扩张的实力,一部分没有做过并购连投资团队都没有,一部分实控人悲观躺平或主要领导不敢担责。“5有”都具备的上市公司其实也不多,所以市场化的并购交易(收购非关联资产)没有大量涌现。

从中介端看,需要从业人员成为并购复合型人才,至少需要具备“5力”:政策研判能力、行业研究能力、战略理解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交易撮合能力。资产端找买家难,资本端找卖家难,要达成交易更难,需要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理论上这正是投行、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机会。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选择,都对中介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中介端从业门槛进一步抬高,绝大多数人都无功而返,知难而退。

好的并购是多方共赢的交易,零和博弈的并购很难达成交易,即使达成了交易,也很难实现1+1>2的整合效应。好的并购也是资产端、资本端、中介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相互配合的结果。

04、A股市场——在怀疑中上涨

A股市场——在怀疑中上涨

2024年A股可谓波谲云诡,步步惊心。

9月下旬之前,整个市场陷入极度低迷甚至崩盘态势,市场人心溃散,基民赎回基金缩水甚至清盘跑路,散户销户潮再现,二级市场流动性几近枯竭,各大指数连创新低,上证指数最低触及2635点,投资者亏钱效应严重。

9月下旬开始,一系列密集且力度较大的刺激政策相继出台,市场预期得到扭转,股市开始触底回升,三大指数短期大幅放量迅速上涨,上证指数最高触及3674.40点,投资者赚钱或回本效应明显。

但进入10 月后,市场又开始反复横盘震荡,大幅波动,分歧和不确定性再度加大,上证指数再也没有超过3674.40点,赚钱难度加大,国庆节后新进入的投资者一不小心被割了韭菜。

多年来,A股市场已经配备了各种做空工具和手段,量化机构连大模型都用上了,上市公司大小非各种花式减持,机构投资者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良莠不齐,媒体小作文满天飞,资本市场各类陷阱无时无处不在。对于只能靠单边做多赚钱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想要持续、稳定的盈利实非易事。

好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向好发展。比如更加注重融资与投资的平衡,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市值管理等。2024年,A股一改前几年净融资的格局,再融资(含定增、配股、可转债等)、IPO融资、股东减持金额远低于上市公司分红与回购金额,开始迈向净回报。

2023年底,我们曾经预测“A股在战略上前所未有的被需要,形势所迫将倒逼改革迈向深水区,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社会各界经过理性博弈终将形成向上的合力。2024年,希望A股能稳稳的站上3000点,从此别再掉下来;梦想是最好能到3500点以上”。事后来看,预测基本都实现了。

2024年上证指数收盘点(3351.76)较2023年收盘点(2974.93)上涨12.67%,上涨幅度不足20%,从技术上讲还不能称之为牛市,但从2024年9月18日最低点(2689.70)起算,上证指数上涨24.61%,上涨幅度超过20%,从技术上讲已经进入牛市。但宏观经济、上市公司基本面没有明显好转,没有跟上指数与股价的变化。大量的机构不相信、不认为A股进入牛市,低位加仓的不多,逢高减持的较多,业绩表现乏善可陈,不仅跑输游资,而且还跑输主要指数。以致于市场出现了“机构不相信牛市,散户不相信机构”的说法,散户跟随游资炒小盘股,基民赎回基金自己做,公募基金陷入被动赎回与被动减持的恶性循环之中。

从政策角度来看,2025年,我们更加确信:A股在战略上前所未有的被需要,形势所迫将倒逼改革继续迈向深水区,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中央政治局将资本市场定位为枢纽,明确提出要“稳住股市”,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预计证监会及交易所将会继续优化与落实资本市场制度,继续优化与完善资本市场生态。货币政策已经定调“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资金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资金供给将进一步扩张。财政政策已经定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财政赤字率将提高,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将增加,财政支出结构将优化。政策支持将是2025年A股上涨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已经持续下降,存款利率趋势性下降(四大行1年期限的利率为1.1%,5年期限的利率为1.55%),长期债券利率快速下行(中央工作会议后,10年国债收益率跌破1.70%,50年国债收益率也跌破2%大关),美股指数与优秀上市公司股价处于历史高位,而A股的整体估值还比较低,红利股股息率还在3%以上,大量的资金(包括险资、债券转权益的资金、储蓄存款、外资等)将会配置A股资产。增量资金将是2025年A股上涨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从基本面角度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会改变经济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有望逐步改善。按照历史规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两会后将陆续明确与落实,叠加并购重组驱动,预计2025年下半年,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将迎来一个上升周期。业绩改善将是2025年A股上涨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总之,2025年的政策面、资金面与基本面有望形成共振,社会各界经过理性博弈将形成向上的合力,推动A股震荡上涨。预计上证指数将围绕3200-4000点中枢展开,震荡上行是主基调。

择ETF,险资与债券转权益的资金将主要关注高股息的蓝筹股,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将主要关注绩优成长股,量化与游资将主要关注小盘股,散户将会追随强势风格(哪种风格强就跟随做哪种风格)。价值投资、趋势投资、短线投机、打板交易、量化投资等多种操作风格将长期并存,各领风骚。

就板块选择而言,看好技术发展推动应用落地的人工智能(包括AI+、人形机器人等),受益于老龄化、具备核心能力且估值合理的中药、创新药,大力提振消费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政策背景下的化妆品、调味品,具有核心技术、进口替代、突破卡脖子的芯片、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增长的氢能源、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受益于金融强国建设、并购重组预期以及业绩增长的券商及券商服务。

谨慎乐观的同时,要敬畏市场,要敬畏风险。尽可能选择那些行业向好、调整充分、估值合理、业绩持续增长的优质公司,坚持“价值所选、趋势操作”。

05、风险提示

2025年,预计中美全方位竞争将进一步深入,周边及局部地区冲击加剧,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2025年,针对稳住房地产、稳住股市、刺激消费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可能存在政策不及预期、执行没有合力等不确定性因素。

2025年,需要心存敬畏,对流动性不足的资产保持谨慎,尽量规避;对长期不能带来现金流的业务扩张,尽可能保谨慎;对投资收益率保持理性预期,尽可能保持主动止盈能力。

特别说明:本文是星空内部总结与研究,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